小时候,我们向往外面世界的精彩;长大后,我们留恋如诗画般美丽的故乡。十几年的岁月见证我们长成大人,家乡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无论我们身在何处,眉宇间总有着家乡的影子,曾经熟稔的乡土文化也早已深融进血液里,不可磨灭。
如今的中国迈进了新时代,当我们再次回到久违的家乡,你会发现一幅美丽的乡村新画卷在眼前铺展开来。接下来,就让我们跟着英师学子的脚步一起领略有了新变化的家乡和不变的文化记忆!
——2005 豆亚欣
米脂铁水打花——让1600℃铁水变成最古老的烟花
我的家乡在陕北米脂,这里是从不缺文化流传的盛地。在米脂,有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今年新春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关注,那就是——铁水打花。
夜幕降临,匠人们将砸碎的生铁装入坩泥锅中,在拉风箱的作用下,上串的火苗和炉底被吹出的炭花成了打树花之前一道绚丽的风景。待铁熔化成沸腾的铁汁后,打花者从坩泥锅中用坩泥勺舀出铁水,倒在放有湿锯沫且用水浸泡过的木板上,锯沫立即燃烧,但不着火,打花者即快速离开炉子,平端着盛上铁水和锯沫的木板跑出几十步,先将铁水与锯沫向上抛起二、三十公分,在铁水还没有洒落的瞬间,用木板对准铁水猛击,酷似棒球运动员击球时的动作,顿时,铁花像金蛇飞舞,流光溢彩,从高处倒悬坠落如火山喷发,火花稀落之时又如火树银花,场面甚是壮观。
米脂铁水打花又叫打铁花,是米脂县一种独特的民间花会活动形式,被视为一种古老的烟火。一般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的晚上即每年的元宵节前后进行表演,以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有着祥和喜庆之意。打铁花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从前,米脂县城东的三里楼庙会每年都有打铁花助兴。后因种种原因中断,各地相继失传。20世纪以来,米脂县文化部门通过深入民间发掘整理,才使这一传奇的民间焰火传承至今。米脂县南关老铁匠艾小师傅讲,很早以前的娱乐活动形式单一,过年时有钱人放炮竹,没钱的铁匠就把炉里的铁水打出去,图个好看和热闹,可谁想到,这火树银花比鞭炮、礼花还要炫丽壮观。这样一代传一代,铁水打花的绝活就流传了下来。我不敢肯定今天的礼花就是由它演变而来的,但可以肯定,它确确实实是那个时代的礼花!
米脂铁水打花是陕北地区独特的民间焰火艺术!
——2002 王婵
铜川1958雕塑
这是铜川1958雕塑。1958年铜川建市,1955年11月1日铜川矿务局建立,因此,铜川“因矿而市,因煤而兴”。60多年来,铜川煤矿人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激情,采出6亿多吨煤炭,支持着祖国建设,铜川矿区先后涌现出164位省部级以上劳模,7位全国劳模,铜川煤矿人的精神已经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激励着一代代铜川人,努力奋斗,建设更好的铜川。
——2004 寇蕊
周至水街
周至水街前身是周至县城南的一条自然河道,名叫沙河。随着工业时代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河道的水渐渐干涸了。居民也将生活生产垃圾随意向河道倾倒,渐渐的这条河道变成了臭气熏天的垃圾堆放点,地下水源也受到严重污染。同时,每年汛期,上游秦岭山的雨水汇流到下游又会形成洪涝灾害,严重影响着周边居民的生活。
2012年,在周至县政府的支持下,水街进行动工改造,历时两年时间旧貌换新颜,变成如今美丽迷人的江南水乡。周至水街不仅成为全国游客的旅游目的地,同时也成为了周至本地居民的生态公园。
如今的水街岸边杨柳飘摇,水中鹅鸭嬉戏,并成为了水禽鱼类的家园。真正实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态理念。也是坚持推进绿色发展和保护水资源后,地球母亲无私的回馈。
——2005 张漠北
华山脚下
我的家乡,是华山脚下、渭水河畔的一座小城。它并不繁华,却给了我巨大的、无法比拟的力量,让我安心成长。
——2101 柴桦
家乡小镇
最近几年家乡的变化越来越大,变得更加现代化、发展化。目睹着家乡更好的建设,我对这片土地更加热爱了,希望我的小镇越来越好!我们一起向未来!
——2105 杨玉莹
家乡生活
从前忙碌一天的人们吃过晚饭后疲惫倒在床上,如今,人们有精力走出门去充实生活和放松自己。家乡有热爱继承和发扬扭秧歌文化锻炼身体的各年龄人群,有供人们公园散步劳累后歇息和相互攀谈的凉亭,还有色香味俱全的烤串和各种当地美食的小吃摊,更有小孩子打闹和嬉戏的娱乐设施和场所……家乡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百姓们对生活也有了更好的追求。
——2005 朱舒
乡村振兴
我的家乡在陕西省延安市延长县的一个小村庄,在我很小的时候,每年暑假都会回老家和奶奶一起生活一个月,那时我们住在土窑洞里,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老年人则留在家里种一些庄稼粮食来维持基本的生活。
全面脱贫进小康的号角吹响之后,我的家乡也踏上了新的征程。在“果菜增效富民,油气转型强县,三产提升兴业,项目带动发展”战略推动下,大家积极种植果树,发展苹果产业,家家户户都过上了新生活,政府为我们提供了优惠的城镇居家工程,大家在村里建了新房子,在城镇也有了自己的一个家。2018年9月29日,陕西省政府新闻发布会宣布延长县脱贫“摘帽”、退出贫困县序列。
——2106 于蓝翔
驼城新貌
榆林,这座塞上驼城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迅速而扎实,美丽而不张扬。这10年,榆林步入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生活改善最为明显的历史时期。荣誉接踵而至,在相继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等荣誉揽入怀抱之后,榆林城市创建又向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宜居城市等“国字号”荣誉挺进,奋力奏响榆林城市建设最强音。
过去,地处大漠边缘的榆林古城,被一座座流动的沙丘包围着,城内经常沙尘飞扬,难见绿色。如今,漫步在榆林城区,蓝蓝的天上白云飘过,道路两旁绿树成荫,美丽的榆溪河清波荡漾,公园广场风景宜……
回忆是一帧照片,也是我们脑海里最美的风景,图像是城市发展的最好见证。近日,华商报记者经过多方寻找,搜集到了榆林城过去的一些影像,并通过对比性的拍摄,带大家一起来看看榆林城的发展变迁。
榆林历史悠久,春秋为晋,战国归魏,秦统一六国后为上郡地。东晋时匈奴人赫连勃勃在榆林西部统万城(今靖边县)建都,称大夏国。唐及五代时设夏州、银州、麟州、府州、绥州,均属关内道管辖。清朝设榆林府,民国设榆林道。新中国成立后,榆林为地区建制,先后设有专员公署、行政公署,2000年7月改为地级市。
回望历史,这个城市的点点滴滴,时刻牵动着这里每一个人的心。多少英雄豪杰,多少传奇往事,蕴藏在这座城市里,等着我们去探索,去追寻。城市之变,家乡之变,沧桑的岁月不只是你我的记忆,更是前进的方向,美好的回忆不只是照片,更是前行的动力!
榆林地处三秦之北,曾经是一颗无人问津的小草,如今变成了中国的“科威特”。二十年风雨兼程,二十年砥砺奋进。这里的人们依靠资源,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艰苦创业,发展经济,从贫穷落后、靠天吃饭的黄土地一跃变为山川秀美、百业兴旺的明星城市。回望过去,再看今朝,榆林人民无不心潮澎湃,感慨万千。让我们祝福未来的榆林,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
——2108 马梦楠
凤凰展翅迎远客——洛川县县城变化散记
洛川县城位于陕西省中部、延安市南部。秦汉置鄜县,魏晋匈奴入据,后秦姚苌建初八年(393年)划鄜县北部置洛川县,因境内洛水(洛河流经县域)而得名。县城所在地凤栖镇,因传说此地有凤凰落过栖息,故名凤栖。洛川县城又名凤栖城。
斗转星移,苍海桑田。古老而美丽的凤栖之城,建国七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点燃一支烟未吸完逛完县城南北、五分钟未过观尽县城东西景的老城已被县城四扩、环城路环绕、高楼林立、街道平坦、商贾云集的现代化县城所替代。县城巨变如数家珍,篇幅所限择其要者,君若有兴、导君以游。
航母崛飞果业强县
朋友,当你乘坐黄延高速公路的公共汽车、或经210国道经洛川县城解放路,进洛川县城迎宾大道改道包茂高速北上南下。此刻一路长途奔波的你一定是昏昏欲睡。然而,就在你睡眼惺忪之际,一尊白底红字“国家级洛川苹果批发市场”高高耸立的大牌映入你的眼帘,随之映入你视野的是洛川县城地标建筑“大红苹果”“航母”造型的巨型建筑和高耸的办公大楼,这时你就进入了“洛川苹果现代产业园区”。
洛川苹果现代产业园区,筹建于2009年,2011年国家农业部和陕西省人民政府依托园区启动了国家级洛川苹果批发市场建设,园区总占地13平方公里,核心区占地5000亩,建设有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会展中心、交易仓储、物流配送、农资交易、产业加工、科技研发、文化展示、配套服务和金融服服务10大功能区。
走进会展中心,图文并茂电子配音向你叙述着洛川乃至世界苹果发展的前世今生,牛顿因苹果落地而有了“万有引力”、乔布斯因“苹果”而信息全球共享、洛川苹果的引植人——李新安因引栽苹果树,而造福洛川乃至渭北旱原,历史永远铭记着这些敢为人先的领路人!
千亩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向你展示着洛川苹果转型升级的宏伟蓝图、信息化中心手机版的信息发布缩短了产销地的距离……
金秋十月,当鲜红的苹果在枝头摇曳返光膜上跳舞,洛川果农迎来了自己的丰收节,一年一度由国家农业部、省果业厅举办洛川县政府承办的世界苹果博览会把丰收的节庆推向高潮。全县各级政府和果农齐心协力共同打造,洛川苹果品牌价值达到687.27亿元,成为全国农产品第二、水果类第一的知名品牌。来自海外的友人和国内八方的客商签约把洛川苹果的名片飘洋过海满世界宣传,手握剪刀的果农,此时使出浑身解数打起洛川蹩鼓,飞扬的舞步尽展洛川果农的丰姿,把风收的喜悦与国际友人、八方宾客共享。
民俗馆盛揽黄土风情
沿210国道北上延安、南下西安,途经洛川县城210国道,迎宾大道入囗东侧、洛川县民俗广场对面,坐东面西古色古香的青代建筑会映入你的眼帘,这就是素有“陕北风俗大观园”的洛川县民俗博物馆。
走近洛川县民俗博物馆,著名学者、民俗学家钟敬之题写的馆名镶嵌于蓝砖雕花的大门正中,大门两侧蓝砖雕花边框、内书“风承周秦 习融绒狄”的对联叙说北方游牧民族与汉民族融合、游牧文化与黄土文化交汇的故事。大门两侧蹲踞着一对雍正十三年(1735年)铸造的铁狮子、大红灯笼高挂门楣,彰显着这座占地4亩、拥有8个展室、陈列面积近600平方米,陕西省第一座民俗馆、国家文化部评定为三级馆的风姿。
来到两扇红漆的二门前、跨过高高的门槛、穿过门巷走廊,步入民俗馆大院,一座陕北与关中风俗结合、一式深蓝色青砖蓝瓦建筑的砖窑瓦房四合院呈现在你的眼前。抬脚跨上高高的台阶,缓步进入镶有“中和堂”、家族尊长居住的中间窑洞,一幅由一百多个延长县知县的官印印模组成的“寿”字中堂映入你的眼帘,取意“延年益寿”、“长命百岁”之意。窑后掌四层云板架上家用盛油的萄瓷灌、盛面的瓦翁、水缸油光铮亮,板架两侧烟熏的云对图案向你叙说着农家生活的艰辛,若你此刻情趣正浓,不妨坐在灶台前的麦桔蹲上,右手拉风箱左手添柴禾,看锅台连炕的大铁锅的锅盖缝隙,热气蒸腾、烟囱炊烟袅袅,起身再坐在长者休憩的八仙桌旁的太师椅上,伸手捧起桌面上的黄铜水烟锅,咂吧一口水烟,听那水声噜噜、再呷一口八仙方桌上,青瓷茶壶里倒出的茶水,你定会耳聪目明困乏顿消。抬步走进东窑的训示室,祖传的影谱、乡约家规,会使你领略到黄土农耕文明何以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根脉所在。
顺阶而下,迈入西厢房内,一幅洛川婚俗礼仪文化传承的脉络会使你耳目一新,你将会贴身感受到洛川人结婚,拜双雁对爱情忠贞不愈的初心和提面斗、拉枣子长辈对人丁兴旺、日月红火的美好期盼。
进入东厢房,昔日洛川塬农耕文化的一幕幕劳动场景尽收眼帘,使你领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内涵。纳门房内,每一件不同时期的农俱,透过农俱把手把处油光闪亮的余光,你会感受到大塬人生活之艰辛。
转入“皮影戏展室”,雪白的幕帐前,你静心观赏“说学逗唱口代口,生旦净丑人演人”,民间老艺人皮影戏的精彩演唱。就使那一双双握锄头镰刀结满老茧的双手、拦羊嗓子吆牛声雄浑的秦声秦韵,把大塬黄土文化艺术传播到欧洲,出访巴黎演出。为洛川县争得了“全国民间艺术之乡”的桂冠。
听着讲解员普通话与洛川方言夹杂的讲说,步入民俗馆后院,那一通通不同年代的石碑和一口生铁铸就的古钟,向你叙说着洛川大塬不同时代的苍桑故事,更深一步地领略多民族融合、多元文化汇聚的深刻内涵。
街道宽畅经济腾飞
产业引领、旅游助推,使洛川县城这座凤凰栖息之城,犹如妙龄少女焕发出多彩多姿的芳容。
1990年建成的府前街(因街道位于洛川县人民政府门前而命名)。街道东起中心大街,西至解放路,长950米、宽38米四车道行驶。街道西北的县政府南广场,“为人民服务”的领袖语录,激励着一任任政府工作人员,不忘初心,为洛川的社会经济发展举旗引路、出谋划策。县医院为全县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洛川县宾馆喜迎八方来客,把洛川大塬纯朴的黄土风情送给远方的客人、四海的朋友。
1997年建成、2017年二次路面拓宽的“中心大街”(因街道位于洛川县城的中心轴线而命名)。该街南起凤鸣街,北接包头至南宁国家级干线公路,长1700米、宽40米,沥青混凝土路面,道路等级为主干道。2020年春又南扩至县城南洛河小区。宽阔的街道两旁店铺林立、本土的商人和外来的客商共奏着洛川经济繁荣的进行曲。洛川客运中心,将南来北往来洛川淘金的商人、农民工运进,又将外出打工看世界的洛川人运出,为洛川县人民架起一座内外沟通的七彩虹桥。以苹果引种人李新安名字命名的“新安广场”,节假日、盛夏夜晚,歌声悠扬舞声乐、秦声乱弹不绝耳,是洛川人民休闲娱乐的乐园。
2001年5月开工修建、同年10月建成的府北街(因街道位于县政府以北而命名)。该街东起县公安局西接解放路,长1600米、宽38米,混凝土路面,道路等级为主干道。全街以饮食、住宿、歌舞一条街。夜暮降临,华灯初上、霓虹灯闪烁,街道停车位上不同款式不同颜色的小车停满车位,出入于大小饭店宾馆不同服饰的客人,将相同的笑颜彰显在脸面上,叙说着奔小康的美好设想。
冬去春来、风霜雨雪,每天东方刚露出鱼肚白,一位位身穿黄马夹的清洁工、一辆辆运垃圾的保洁车,将街道清扫的干干净净。洛川县委、县政府正在聚全民之力,共创国家级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县城。一个“县城是我家,文明靠大家”的全民共识已形成,一个富裕文明的新洛川正在大塬如日中天,平地崛起!
——2003党梓璇
家乡新变化之旅游业
家乡的林则徐纪念馆记载了林则徐传世家训“十无益”、林则徐政德、廉政事迹以及林则徐清廉家风等珍贵的文书资料,有着无比丰厚的文化底蕴。
如今馆内使用语音导览助手,帮助游客更好地参观园区。通过新媒体的帮助,游客们可以看到馆内历来的活动影像,传播文化的同时带给游客有时间跨度的浏览体验。科技新力量的注入让这些文物更加生动立体地展现在世人眼前,提升文旅沉浸式体验,更好地助力传播家乡文化。
——2002 王萌萌
我的家乡在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是麦谷飘香的渭河之北,春华烂漫,夏草绿油,秋谷黄灿,冬雪深然。数十年间,我的家乡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振兴美丽乡村战略使原本的乡村一改往日的黯淡,大街小巷都增添了许多彩绘文化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图画的方式生动形象地深入民心。我的家乡原本泥泞的土路也变成了柏油沥青路,为村民出行提供了便利,再也不用担心下雨天的出行了。除此之外,地处农村的家乡也要即将开通公交车,为农民去往市区提供了条件。我爱这方热土,就像树苗想要扎根于土,泥土的记忆早已根深蒂固。我家乡的变化离不开国家的关怀和不懈努力,我爱我的家乡,更爱我的国家!
——2103 吴静
这是在西安生活的第20年
每一年的西安都在变化、在更新、在进步
但这几年来西安的变化很大
我的生活也随着慢慢变好
西安也越来越受大家的喜爱
吸引各地的游客前来
为此我也感到十分的骄傲
这座城市因为每个人而出彩
——2006 贾思琪
细腻的笔触和一帧帧画面向我们展现了家乡近年来可喜的变化和其中承载的文化。新年已至,踏着黄昏又回到故乡,这里的一起都变得不一样了,却又是那么熟悉,似乎要唤醒深藏的记忆。虽然走过很长的路,见过很美的风景,但此刻在眼前的故乡,像是温柔的母亲,用她那温暖的怀抱慰藉着小小的我们……
(审核:王鑫)